在中医的浩瀚宝库中,黄芪以其独特的魅力,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堪称“补气界”的璀璨明星。俗话说得好,“十药八芪”,这不仅道出了黄芪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,更体现了它在中医方剂中的高频亮相。
今天就来说说黄芪舌,也就是舌相存在着能使用黄芪的某些特质,即辨识黄芪适用的舌象也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环节,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舌相呢?请看下图:
图片
一般而言,黄芪适用于舌质淡、舌体胖大、边缘有齿痕、舌根凹陷或隆起的舌象。
从上述图示可以看到,其舌中间多是偏于低陷的,也就是存在着脾气虚,脾气虚而又肺气虚,黄芪擅补脾肺之气,而具“补气圣药”的美誉。
同时因黄芪擅长于气分,既能深入肌理,又能通达体表,即其向上向外走,其药性向上,能升举阳气,助力脏腑功能提升;向外,则能固护肌表,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御屏障,抵御外邪入侵,具增强卫气的作用。
老年人,常见到,疮疡溃烂后愈后差,尤其是手术后,创口关不拢,西医会认为是缺少蛋白质,也就是缺少营养,会建议加强营养,补充蛋白质,在中医是气血虚,中医把这个叫做托疮。在中医,这个托疮的主力是黄芪,因为黄芪有升提的作用,向上向外走,可以把气血打到表面。这也是为什么说黄芪可托毒,排脓,敛疮生肌的原因。
黄芪还可以通便,肺与大肠相表里,大便是靠肺气的推动出来的,有的人三四天一次大便,且没有便意,舌质又淡的,那就可以用黄芪,还有的人大便总是稀,更可以用黄芪,因黄芪性温具固摄作用。故对于气虚引起的久泻与便秘都是适用的。
舌质是淡的,可以用黄芪。若舌质是红的,建议改用党参。那为什么舌质红的不适宜用黄芪呢?因黄芪性温,存在着“易热、易壅、易纳呆”的小瑕疵。这意味着,在享受黄芪带来的补益之时,我们也需留意其可能带来的温热过度、气机郁滞及影响脾胃运化的问题。故舌质红的不用,当然若是非得用黄芪,那么为了充分发挥黄芪的良效,同时规避其潜在的不足,也可通过巧妙的配伍来弥补,例如,针对黄芪易热的特性,中医常将其与小剂量的知母相伍,知母性凉,能清热泻火,二者相辅相成,既保留了黄芪的补气之力,又避免了温燥之弊。对黄芪易影响脾胃运化,导致纳呆(食欲不振),则常与陈皮同用。陈皮理气健脾,能促进胃肠蠕动,与黄芪搭配,既补气又行气,确保补而不滞,气机顺畅。
综上所述,黄芪虽好,但需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,根据个体体质及病情需要,合理配伍,精准施治,方能发挥其最佳疗效,守护我们的健康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